第一次1931年1月2日,邓小平、李明瑞和张云逸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进驻广西全州, 1月3日在县城关岳庙内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在会上,邓小平同志根据红七军的实际情况提出三点意见:1、在全州休整三天,筹集钱粮,整顿部队;2、放弃攻打桂林和柳州的错误计划;3、改变单纯的军事行动,为沿途宣传发动群众,“扭转危局”(莫文骅题)。第二次1934年9月2日至6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率红军第六军团长征先遣部队约9000人,在全州境内及抢渡湘江等战略要地探明长征路线;第三次1934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军数万人大部队长征进入全州等兵分四路抢渡湘江展开激烈战斗并突破湘江。先后共三次红军在全州县,红军经过的足迹遍及了县北的10个乡镇500多个村庄。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如果蒋介石围歼阴谋得成、历史将被改写。中央红军在敌我力量悬殊且十分被动的情况下,硬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突破了湘江的4大渡口(屏山渡、大坪、凤凰嘴、界首),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阴谋。湘江战役也是红军长征突围以来打得最艰苦、最惨烈也是最悲壮的一场硬仗,仅此一战,红军减员3万余人。我军与优势之敌30万人(湘军22万人、桂系军8万人)血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 的 8.6 万人锐减到 3 万人。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和教训。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也是这场战争的惨重代价,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确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红军长征从这次惨重代价和教训中站立起来,更坚定了红军指战员集体信心,从此红军长征从胜利走上胜利。
湘江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全州战役),旧址包括了从 1934 年 10 月至 12 月2日,红军在广西全州、灌阳、兴安一带的革命活动踪迹,各处旧址的实物遗存可以补充和实证文献中的历史信息。红军抢占全州重要军事要地,除了与国民党作殊死之争外,还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群众在战斗中送茶送水,腾出房屋,收留红军伤员等配合红军积极战斗。陈靖在《黔山湘江》一诗中写道:“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尸体遍江底。”反映了当时红军抢渡湘江的悲壮场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以后全州的抗日斗争和解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不断鼓励着老区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